诺贝尔为何不设立数学奖? 诺贝尔奖作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,却始终缺少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身影,这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。关于这个谜题,流传最广的说法与数学家米塔格-莱夫勒(Mitag Lefler)有关——据说诺贝尔的情人被这位瑞典数学家”拐跑”了,导致诺贝尔在设立奖项时故意排除了数学领域。不过说实话,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更像是个都市传说,毕竟诺贝尔本人从未公开证实过这种说法。 被误解的”情敌说” 仔细推敲这个传闻,会发现不少漏洞。诺贝尔终身未婚是事实,但历史档案中并没有确凿证据显示他与某位数学家存在情敌关系。米塔格-莱夫勒确实是当时瑞典数学界的风云人物,但要说他”拐走”诺贝尔的情人,更像是后人杜撰的八卦。有趣的是,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1980年代的一本非正式出版物中,却被当作事实广泛传播。 更可能的真实原因 抛开八卦不谈,更可信的解释可能藏在诺贝尔的遗嘱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里。在19世纪末,数学被认为是纯粹的理论学科,与应用科学有明显界限。诺贝尔特别强调奖项要颁给”在前一年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”的发现,而数学研究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其应用价值——想想看,抽象的数论研究直到20世纪才在密码学中找到应用。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是:当时瑞典已有由奥斯卡二世设立的数学奖(就是那位热爱数学的挪威-瑞典国王),诺贝尔可能认为没必要重复设奖。而且数学界后来也用自己的方式弥补了这个遗憾——1936年设立的菲尔兹奖如今已被公认为”数学界的诺贝尔奖”。 数学的独特地位 有意思的是,数学的缺席反而凸显了它的特殊性。很多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都建立在数学基础上,从量子力学的矩阵计算到经济学的博弈论模型。爱因斯坦就曾感叹:”当数学定理指向现实时,它们就不确定;当它们确定时,又不指向现实。”这种微妙的平衡,或许正是数学既重要又难以归类的原因。 话说回来,要是当年真有那个传说中的”三角恋”,今天的数学史可能会多出一段有趣的八卦。但无论如何,数学的光芒并不会因为缺少一个奖项而黯淡——毕竟,它可是连混沌都能计算出来的学科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