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提升银行APP用户活跃度?

话题来源: 工行i豆乐园抽i豆兑换奖励等

最近在用工商银行APP时,无意中发现了个有趣的功能——通过”任务中心”完成简单浏览就能获得i豆奖励。这让我不禁思考,现在的银行APP怎么越来越像社交软件了?说实话,这种方式确实挺有效的,至少把我这个平时不怎么打开银行APP的用户给激活了。数据显示,类似工行这种”轻任务+奖励”的模式,能让用户活跃度提升30%以上。不过要让用户真正长期活跃,银行APP可能还得下更多工夫。

银行APP为何要学习互联网产品玩法?

观察了下各大银行APP,发现都在走”互联网+”路线。这其实很好理解——今天用户的注意力太分散了。建行前段时间公布的数据显示,他们的MAU(月活跃用户)虽然很高,但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只有不到3分钟。想想也是,我们平时用银行APP无非就是转账、查余额,完事儿就退出。引入”任务中心”这类游戏化设计,就是为了延长用户停留时间,培养使用习惯。

如何提升银行APP用户活跃度?

奖励机制真的能让用户持续活跃吗?

工商银行的i豆兑换确实吸引人,但这种吸引能维持多久?我之前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:招行在推出签到送积分活动后,首月活跃度飙升40%,但三个月后就回落到了活动前水平。这说明单纯的物质激励可能治标不治本。某股份制银行的产品经理跟我说,他们现在更看重”场景渗透”——把金融服务融入到用户的生活场景中去,比如在缴费、出行等高频场景中增强存在感。

值得留意的是,不少年轻人更看重银行APP是否好用、有个性。记得有个95后同事说过:”与其给我发优惠券,不如把转账过程设计得更酷一点。”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平安银行的”口袋银行”能吸引那么多年轻用户——他们把界面设计得更像社交软件,操作体验也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使用习惯。

金融服务与生活服务如何更好结合?

最近看到中国银行APP整合了本地生活服务,可以在里面点外卖、叫车,这思路挺好的。不过我觉得关键在于找到银行真正的优势——不是每个功能都做,而是做与金融服务强关联的生活服务。比如中信银行的”薪享卡”,把工资账户、消费返现、理财建议打包在一起,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。统计显示,这类深度整合的产品,用户留存率能达到普通功能的两倍以上。

提升银行APP活跃度这件事,说到底还是要理解用户真实需求。物质奖励只能带来短期刺激,长期来看,或许我们更该思考:在这个移动支付如此发达的时代,银行APP到底应该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核心价值?这个问题,恐怕每家银行都需要给出自己的答案。

暂无评论

none
暂无评论...
一键登录开启个人书签等功能! 官方群聊